我在做法医之前,怎么也没想过高压锅除了做饭还能破案,而破案的方法竟然是用它炖尸体。
那天,刑警队副队长宋昌明,催命一样地催促我们勘验组快点到现场。
我听说这是一起杀人碎尸案,手段之残忍在凶杀案中较为少见,而且现场诡异,疑云密布。
去的路上就看到本地几个公众号不停地推送这个案子的消息,传得玄之又玄。
正值中秋、国庆双节将至,这个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出现这种恶性案子,可想而知会引发何等社会反响。
关键的是这种碎尸案侦破的难度都很大,因为凶手碎尸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侦查和自我保护。比如南大碎尸案至今也没有侦破。
而现在命案必破,赶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万一来个限时破案,估计真够老宋喝一壶了。
我虽然做了心理准备,但到现场后看了一眼尸块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
我是工作多年的法医,自诩见过各种各样被凶手处理过的尸体,但是像这样处理尸体的,我却是第一次见到。
尸块被分解成了大小不等的肉块,装在一个普通的黑色塑料袋内,目测有七八公斤左右。尸块都被煮熟了,而且在部分尸块的表面还裹着番茄酱和面粉。袋子底部还有没完全融化的冰块。乍一看很像是后厨废弃的肉料。
凶手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有三个。
第一,煮熟后的尸块因为细胞核酸被破坏,一定程度限制了 DNA 技术的使用。这对于寻找尸源来说,增加了难度;
第二,凶手对尸块进行了伪装,意图瞒天过海;
第三,那些冰块是为了防止尸块腐败发出臭味,避免引起他人注意。我看完现场略有疑惑,一般来说抛尸案有这么几个原则:首先是凶手会选择偏僻的地方抛尸,因为他分尸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侦查。其次就是所谓的远抛近埋、头远身近、小近大远、多点抛尸以及秘密第一现场和共心圆的说法。
而这里是本市最大的免费公园,如今拉了隔离带围观的群众依旧人山人海。选择在这里抛尸,这就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了。而且这袋子里的半根手指也让人摸不着头脑。既然都精心伪装了尸块,目的就是让人以为这是垃圾,那这半根手指就显得十分突兀。而且这半根手指没有指尖,也就是说没有指纹。
凶手这么做,颇有些挑衅的意味。
老宋问我:「这里面全是人的尸块吗?」
我露出了一抹苦笑,戴上手套将尸块逐一拣出来开始分辨。
人的尸块还是很好分辨的,跟鸡肉很像,大多数脂肪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这是因为人体对胡萝卜素的分解能力较差。
熟的尸块我也见过,有时候为了寻找尸源,不得已会用高压锅来脱骨。
人体的骨骼结构和大部分常见家畜家禽的区别较大,分辨起来并不困难。
只是即便戴上手套,指尖传来的那种无法言喻的特殊的触感会让我有些抵触情绪。
简单地检查了一下后我发现,这些尸块主要是胸背部结构,能够看到肋骨和部分胸椎骨。
从胸椎上看是类三角形,棘突不发达,大概率是人的骨骼。因为动物胸椎大部分是三角形,棘突发达。
从骨断面来看,上面有稳定和密集呈环形排列的细锯痕。分尸工具应该是电锯。因为电锯高速运转的时候,会在组织上形成热作用损伤,也比较好分辨。
另外,从分尸的手法来看,这个人对人体结构并不了解,分尸工具也不是经常使用。
至于被害人的性别、年龄和身高等信息需要回去进一步解剖、拼凑、测量分析。
而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因为尸块太少而且被高温处理过,估计很难有定论。
我从简单拼凑起来的肋骨轮廓和寰椎大小,判断死者极有可能是一名女性。
我正在跟老宋汇报的时候,他的手机响了。
从他接电话时恭敬的语气和挂电话后骂骂咧咧的态度看,一定没好事。
果然,我们最担心的事情来了。
因为自媒体的广泛报道以及敏感时期等多种因素,这起案件引发了社会上的高度关注和恐慌情绪。上级要求我们成立专案组并且限时破案,一时间我们压力倍增。
按照经验,碎尸案绝大多数是熟人作案。之所以碎尸是凶手想斩断这种关系来保护自己。所以同行常说这种案子找到了尸源基本就破获了一半。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病态人格以及偶遇杀人等。但是不管怎么说,找到尸源等于直接找到了打开这个案子的钥匙。
老宋二话不说抓了我当壮丁,直接放到了专案组,然后开始布置任务。
第一,排查失踪人口,寻找尸源;
te>第二,排查从昨天早上到今天早上公园的所有监控,试图找到这个抛尸的嫌疑人;
第三,动用大批警力去翻最近两天附近区域的垃圾桶和垃圾中转站,寻找剩下的尸块。然而第一、第二项任务完成得并不顺利。
首先是被害人的信息太少,死亡时间、身份、年龄、性别都不确定,无法精确比对失踪人口。而公园的监控也没发现什么可疑的迹象。
老宋不得不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寻找剩余的尸块上。
我们几乎翻遍了以公园为中心方圆五公里所有的垃圾点以及垃圾中转站。因为尸块有极高的伪装性,很容易被当成厨余垃圾蒙混过去。我们陆续翻遍了十几个垃圾点和两个垃圾中转站后,一无所获。
九月的天气,夏日余威还未彻底散去。垃圾点和垃圾站内污水横流,苍蝇漫天。搞得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臭不可闻。
老宋一度怀疑这包尸块可能是唯一抛尸到闹市的尸块。
而意外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第二天下午,在公园以西的昌河街垃圾中转点,一次性发现了四包尸块。这些尸块来自附近四个不同的小区,且这些小区距离公园一个比一个远。随后我们不得不扩大搜索范围,又陆续找到了六包尸块。
我们这才发现凶手抛尸的路线呈扇形,而公园在这个扇形的最外围。
这些尸块都和公园发现的尸块如出一辙。每包都用黑色塑料袋包裹,都被高温处理并伪装过,里面都用冰块来降温防腐。只是有些袋子里有手指,有些没有。不过无一例外,手指都没有指尖。
当天晚上我们开始对尸块进行拼接复原,这是一个相当耗费时间的工作。
一是因为尸块太小;二是因为尸块被高温处理过,某些人体组织已经完全变形;三是因为凶手对人体结构不了解,胡乱拆解,手法粗暴又混成一团。
经过了一夜的奋战,我们终于将尸体简单复原了。
那些尸块只有被害人身体的三分之二左右,仍有三分之一没有找到。而没有找到的部分恰恰又是最关键的,比如头颅、胸腔正面和一些内脏,以及一些特征骨。
另外,还有大约一公斤的碎肉,实在不知道是人体哪个部位的。
虽然凶手极力想隐藏被害人的信息,但是对于法医而言,这三分之二的尸体已经足够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信息了。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清水煮,加水淹没骨骼后文火加热。一般需要三到四个小时,期间要注意观察、翻动,随后刀柄轻刮骨面,让肌腱脱离骨面为宜。
不过因为尸块太多,而且时间有限。高压锅脱骨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们搬出了大杀器——高压锅。
我倒入清水后将一些得到的特征骨放入了高压锅内,开始炖煮以达到彻底去除软组织的效果。
当浓郁的肉香飘荡在实验室内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有点饿了。
脱骨后用酒精泡一泡,去除部分脂类,随后我们对一些特征骨进行了测量。
最后得出结论,被害人是一名女性,身高 160 厘米左右,体重 55 公斤左右,年龄 37 岁左右。
老宋马上再次发出了协查通报,并且针对符合条件的失踪人口进行了大规模的排查和走访。
可结果十分不理想,尸源依旧没有找到。更要命的是,无论是监控还寻找新的尸块,也都没有进展。
老宋觉得我们可能判断有误,提供的信息不准确。为此我们又重新梳理了一百多块尸块。
虽然大部分的尸块都被煮熟,不过我们早就瞄上了尸块上的毛发和粗壮骨骼。
我又重新做了线粒体 DNA 鉴定。
结果经过比对后,失踪人口里依旧没符合的。一时间案子陷入了僵局。
老宋的办案经验丰富,当没有从失踪人口中找到尸源的时候,他马上意识到必须得换一个侦察方向。
因为这种案子一旦无法确定尸源,大部分都会耗费数年时间侦破。就比如某市的食品街分尸案,尸源是两年后确定才侦破的。
而我们没这么多时间。
老宋另辟蹊径。
他推断,凶手既然选择闹市抛尸,无非是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就是泄愤,因为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凶手这么做无非是让死者死不瞑目。
第二个就是想对公安机关发起挑衅,那些半截手指就是证明。
通过对抛尸地点的分析,我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在地图上,尸块基本是围绕着宏泰小区为圆点向四周扩散。而宏泰小区无论是安防程度还是地理位置,都应该是抛尸的理想地点。但是偏偏没有尸块出现在那里。
老宋为了保险起见,在案子的早期就对附近区域的垃圾点着重检查过。
那么现在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嫌疑人是刻意避开了那个区域。既然他避开
了那个区域,那么我们岂能放过这个小区?
按照老宋的推断,这个小区要么藏着凶手,要么藏着尸源。于是我们开始对小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走访。
这个小区属于老破旧住宅,住户并不多。可是经过我们几天的车轮战下来,依旧没找到任何线索。
老宋不服气,动用了大批人对小区的化粪池和下水道进行了一轮地毯式的搜查。我和粪水斗争了几天后,依旧毫无发现。
一时间大家都比较气馁。就连经验丰富的老宋也常看着地图抽烟发呆。
不服输的老宋随后又查阅了这些年没有破获的碎尸案,想从中看看是否有并案侦查的可能。
然而能找到的只有南大碎尸案和本案的作案手法相似,不过那无疑是个更大的深渊。
眼看已经过去十天了,两周的破案期限就快到了。
而因为和南大碎尸案相似,社会舆论又传得沸沸扬扬,整个案件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老宋甚至都把市内的灰色场所摸排了一遍。毕竟失踪十多天还没有人报警,从以往的案件看,被害人的身份和从事的职业可能见不得光。结果还是毫无线索。
踌躇满志的老宋再次找到了我,让我给他想想办法。我当时正在用高压锅煮尸体,因为我们也黔驴技穷了。
绝大多数的碎尸案破获都是从家属报警后从人员失踪开始的。而现在我们不得不从尸块的骨骼上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标记,比如骨折之类的伤痕。
因为现有的尸块上没有文身、伤疤之类的印记,装尸的塑料袋上也没提取出来任何有效指纹。至于衣物以及其他纤维之类的东西一概没有。
闻着高压锅飘出来的香味,我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
这些尸块上大多都没有血迹,有明显被冲洗过的痕迹。冲洗会用到大量的水,煮尸体也需要水,冻冰块也需要水。
既然大的线索找不到,那就干脆往小里找。于是我跟老宋说,咱们就再换一个侦察方向。
本市的供水公司就一家,但是水厂却有好几个。每个水厂抽取的水源地一定不一样。这些水厂一般都会定向负责某一片区域的生活用水。
我们对这些水源的水质和冰块的水质进行比对分析,这样能够大概率地找到了分尸地点或者尸源的方位。
当然,不排除制冰的水有可能已经被污染,检测结果可能不太准确。不过自来水里的微生物比如硅藻和细菌,还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也可以作为依据。
只是这样的大规模采样和比对,需要耗费大量的警力、财力和时间。而且按照远抛近埋的经验,尸源有可能不是本地的,最后恐怕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老宋犹豫了良久后跟我说,他得去请示一下。因为如果这样做,案子肯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侦破了。
接下来的这一个星期,全市的派出所和各个社区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搜集上来两千多份样品送到中心鉴定分析。
而努力终究得到了回报,其中有三十多份样品的水质和尸块里冰块的水质高度接近。而那些样品都来自本市西南区的一个社区。更让我们意外的是,其中一份水质的矿物质、微生物和包装尸块的塑料袋内的冰块成分高度吻合。而这份样品来自那个社区内的一个城中村。
老宋趁热打铁,对这个城中村开始了全面走访。尤其是对符合年龄、身高、体重的女性进行了重点摸排,并且逐一电话确认。
经过了三天的努力,尸源终于被找到了。
被害人名叫杜晓慧,36 周岁,已婚。
派出所对年龄、身高符合的女性进行了重点走访,起初并没有引起他父母的注意。主要是杜晓慧和丈夫感情不和,想要离婚。因为父母反对,所以这段时间她和父母关系也闹得挺僵。
而且杜晓慧跟她的父母说,自己要出去旅游散心,所以她的父母以为她出去旅游,所以也没当回事。
一直到派出所告诉他们联系不上他们的女儿时,才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重要的是根据他们的描述,女儿和女婿婚后感情不和,所以一年前就分居了。女儿居住在城中村的老房子里,而老两口住在距离城中村不远的华龙小区内。
这个消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我们打算先用老两口的 DNA 和尸块 DNA 做比对,同时搜查了城中村的老房子。
DNA 比对结果还没出来的时候,老宋拿到手续先到杜晓慧家中碰碰运气。
干我们这行的都知道,血迹是最难被清理的生物痕迹之一,尤其是分尸现场。
杜晓慧的家中很干净,几乎一尘不染。不过我们并不关心,而是直接在犄角旮旯里寻找可疑的血迹。
果然先在马桶后发现了地砖和墙面交接的缝隙里有一些疑似血迹。配置好发光氨试剂后,喷洒整个卫生间地面和墙面,关灯后呈现大片大片的淡蓝色痕迹。随后我们进行了确证试验和种属鉴定,判定那都是人的血迹。
我们几
乎肯定了这里就是分尸现场。
老宋马上对杜晓慧的人际关系开始了摸排。根据多年的办案经验,老宋首先怀疑的就是她的丈夫余伟。因为他们两个人感情不和,可能这就是作案动机。
我们和余伟取得了联系,但是他告诉我们,他一年前和杜晓慧分居后就去了北方某大城市工作,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回过家了。
老宋自然不会相信他的一面之词。
余伟是个工程师,婚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地上。于是老宋让当地辖区派出所在他所在的工地帮忙走访了一下。
结论是余伟基本吃住都在工地,和他住在一起同事以及监控证明,他最近一段时间并没有离开过工地。同时,我们对他的购票记录以及名下的车辆进行了调查,确实没发现他近期有回到本市的迹象,所以暂时没有将他列为重点嫌疑人。
接下来老宋调转了方向,开始对杜晓慧的前单位和人际关系进行调查。
在对杜晓慧单位进行走访的时候,DNA 鉴定结果出来了,证实杜晓慧就是被害人。
这下我们隐隐地看到了这个案子侦破的希望。
经过走访了解,杜晓慧原来在一家 IT 公司当小领导,管着五六个人。一年前因为身体原因辞职,至少辞职报告是这么写的。
老宋跟他们领导在谈话了解情况的时候,我去前台跟小姐姐聊了一会儿人生。
没等老宋出来,我就从前台那里打听到了一个重要八卦。
杜晓慧这个人比较强势,属于无理也能狡三分的狠角色。加上她长得不错,保养得也好,单位的男同事背后都叫她黑寡妇。单位的大部分男同事都对她敬而远之,不过有一个特例。听闻杜晓慧的辞职和这个人有直接的关系。
我这边的八卦还没听完,老宋就从待客室出来冲着我招手。这个时候我看到一个看上去很年轻的男人进入了招待室。
前台小姐姐告诉我,那个人叫何简行,就是跟杜晓慧传出八卦的男人。
果然,天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