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忆峥嵘岁月 2:以我之血肉,护山河无恙 > 第 2 节 衡阳保卫战:东方莫斯科保卫战

     1944 年在湖南衡阳发生的「衡阳保卫战」,是抗战史上少有的孤城保卫战,并因其惨烈和悲壮程度,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这场战役虽说历史书上着墨不多,但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值得我们回顾。

衡阳保卫战是「豫湘桂会战」中的一场战役。

在一泻千里的大环境下,这场战役竟然成了一个难得的亮点。

这场战役的特别之处在于:



  1. 国军 1.7 万人 VS 日军 10 万余人人,抗日战争中极少以少对多重创敌军的战例。


  2. 战损比达到 1:5,在抗日史上更是罕见。注意,中国军队是 1。


  3. 这是一场被日本人记载为「中日八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


  4. 对国内来说争议很大的一场战役,争议点是方先觉到底该不该在最后投降。




抗战打到 1944 年,按说基本也到了尾声,因为第二年鬼子就投降了。

这并不是因为事后知道 1945 年日本投降,而是在当时的普遍认知就是,日本鬼子蹦跶不了几天了。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乐观?

原因也不复杂,因为美国自从珍珠港被日本偷袭之后,就由一个日本的军火供应商变身为日本的头号对手,亲自下场了。

珍珠港被偷袭后的第二天,美国对日本宣战。

接着在 1942 年 1 月,反法西斯同盟,也就是同盟国成立。这基本上宣告了日本的死刑。

蒋委员长在 1943 年跟罗斯福、丘吉尔一起参加了开罗会议,作为中国战区的抗日领袖,跟三巨头平起平坐,风头一时无两。

带头大哥罗斯福在会议上安排了一下任务,苏联负责收拾德国和东欧战场,美英负责西欧和太平洋战场,包括收复东南亚和轰炸日本本土,中国呢就负责把中国大陆的日军消灭掉,如果发挥超常再有余力的话,就参与一下东南亚的战斗。

罗斯福这么想也没错。

当时日军已经从中国战场抽调走了相当一部分甲类师团,中国战场的兵力虽然不少,但是很多都是新入伍的新兵蛋子,战斗力自然和甲类师团不可同日而语。

再加上美国援助的美式装备,那你国民党军队消灭日军还有啥问题吗?

老蒋表示没问题啊,但是我有个条件,打完鬼子我要中国的版图回到甲午战争前的状态。

罗斯福说你只要把日本干趴下,要啥有啥。

然而不久之后,蒋介石就狠狠地打了罗斯福的脸。

1944 年,在盟国的反攻高歌猛进之时,中国战区蒋委员长带领的国军一泻千里、溃不成军。

这直接把罗斯福和丘吉尔气疯了,对蒋介石和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那不是一般的鄙视。

这不仅仅影响到美国援助的问题,更影响到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那问题来了。

国军在抗战开始时不是打得相当悲壮惨烈吗?为啥现在战斗力这么拉胯?

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争开始,有一部分兵力就从中国调到了太平洋和东南亚,在中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继续往前打了,正面战场基本消停,这就是咱们一直说的「抗日相持阶段」。

于是中国进入了魔幻的相对平静状态。

日军占领了铁路两边的大城市,方便调兵互相呼应。

离铁路远点的城市是真打不动了,主要是国军占着,而沦陷区农村的广大天地,则是八路军在活跃着。

既然相安无事,不用打仗,大家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以至于有的防区两边的士兵没事还递个烟聊聊天啥的,甚至还做上了买卖。

这时候,国民党的老毛病又犯了。

如果说抗战刚开始那两年,国军将领包括士兵确实是同仇敌忾、悍不畏死,打出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战役。

那么随着战事进入平静,很多人的精气神就下来了。

特别是美国下场之后,谁都知道日本完蛋是早晚的事,这时候又都开始惜命了,觉得现在再战死就不划算了。

闲着没事干啥?

内耗、腐败、横征暴敛、争权夺利,这些都是国府很多人的常规操作嘛,又捡起来轻车熟路。

比如说第一战区的汤恩伯。

抗战刚开始也打过几次硬仗,后来一直驻防在河南一带,从 1941 年以后基本上就没打过什么大仗。

那他忙活啥?就忙活两个事了。

一个是敛财。

在河南横征暴敛,大肆扩充实力,甚至还跟日本人做起了买卖。

挣了钱之后就大手笔地向国府高层行贿,高层那一帮子都知道汤恩伯在河南干的不是人事,但吃人嘴短,反而还一路高升了。


    

不过惨了河南人民,所以汤恩伯就被河南人民尊称为「水旱蝗汤」四害之一。

另一个就是反共。

时不时制造摩擦国共摩擦,精力不是用在防备日军身上,而是用在八路军和新四军身上了。

其实当时跟日本人做买卖实际上成了国军的日常操作,甚至高层也参与进来了。

孙科的小老婆就跟日本人做买卖挣了不少钱,甚至物资被宪兵查封后孙科还出面给要回来,后来这事被报社给曝出来了。

像何应钦、刘峙、汤恩伯这帮子人的家属都在干这事。

上行下效,高层都这熊样,可想而知国军下层已经腐烂成了什么程度。

到了 1943 年,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开始反转。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开始转入守势,欧洲战场盟军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导致意大利法西斯倒台,而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中,海军基本上被美国打残了。

到这时候,是个人都知道,日本蹦跶不了几天了。

这时候蒋介石的策略就是「固守待援」,等着苏美搞定欧洲战场,然后抽出身来收拾日本。

蒋委员长都这样想,国军高层那些人更不用说,谁也不想死在胜利的前夜。

此时的他们,忙的不是备战防范日本人,而是开始忙着开始战后的政治布局。

毕竟,打完仗还是要过日子的。

只是他们没想到,无路可退的日本人上演了最后的疯狂。

日本虽说靠着偷袭在珍珠港大获全胜,但不管是从国力还是军力来说,日本跟美国就不是一个等级。

美国一转身就在中途岛把日本海军差点给团灭了。

从这时候起,日本在太平洋就失去了制海权。

日本运输船根本就不敢露头,一露头就跟打地鼠一样,出来一艘打一艘。

制海权的丧失给日本造成了两个大问题。

一个是东南亚的石油橡胶运不出来,那就支持不了战争的继续进行。

另一个是给养运不进东南亚,驻守东南亚的 50 万日军不困死也得饿死。

无计可施之下,日本大本营又想出一个昏招,海上既然打不过美国,那就捡个软柿子捏,去中国打通一条陆上交通线,直接通到越南,南洋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然后就制定了「一号作战计划」,咱们历史上叫做「豫湘桂会战」。

这次会战是日本战争史上最痛苦的战争动员。

多年的战争,导致日本国内早已经是惨不忍睹,老百姓的日子比中国也好不了哪里去。

国内青壮年能上战场的基本早就被征兵了,这次又硬着头皮在国内征召了十几万人,这一下日本国内男丁除了十六岁以下和六十岁以上的,中间基本就没啥人了。

为了准备这次战役,把压箱底的存货都拿了出来。

油料、武器弹药、汽车、舰艇、医疗物资、粮食,甚至慰安妇都全部出动。

国内动员加上关东军和华北派遣军,总共准备了 50 万的兵力。

这次的动员规模超过了当年的「日俄战争」,堪称史上空前。

其实想想也是,按照目前的局势,海上的制海权失去了,东南亚被「关门打狗」,如果没有别的办法,等着美国和苏联抽出身了,完蛋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

既然已经赌到这个程度了,还差最后这一梭哈吗?

豫湘桂会战,日本的战略目标有两个。

第一个是进攻河南、湖南、广西,打通整个大陆交通线。

第二个是摧毁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

美国参战之后,陈纳德的飞虎队就变成了正规军,实力大增,还时不时从中国机场起飞去轰炸日本本土,这对日本来说是致命的危险。

就跟天天有人在你头上举着一把菜刀,说不定啥时候就砍你一刀,你说难受不难受?

所以消灭这个威胁,对日本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

那面对日本人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动员,国军应该也严阵以待准备应战了吧?

想多了。

大家该忙啥忙啥,就是没正儿八经准备抗击日军。

在日本积极备战豫湘桂战役的时候,国军不是不知道,毕竟各战区的参谋也不是吃干饭的。

然而当情报一级一级汇报上去,却没有得到最高司令长官的重视。

这些大佬们天天忙得要死,电话电报不断,有人的找人,没人的托人再找人,抓紧一切时间往要害部门安插自己的势力。

结果就是,国军一触即溃,一泻千里。

在河南,汤恩伯领着 30 万兵力对阵冈村宁次的 15 万日军,37 天连丢 38 城,典型的一触即溃,简直就是在比赛谁跑得快。

在湖南,被吹上天的薛岳已经在长沙守了 6 年,依靠「天炉战术」打退了日军的三次进攻,被全国上下奉为「军神」。




        那这次即使不重现辉煌,怎么着也得扛上个月儿八载的吧?

毕竟河南打成什么样大家已经看见了,而且蒋鼎文和汤恩伯在战后都被撤了职,你薛岳不得提前准备好好打这一仗?

结果是啥?满打满算就顶了两天。

在外围阵地失守后,1944 年 6 月 16 日日军开始围攻长沙,6 月 18 日长沙陷落。

薛岳守了六年都没丢的长沙城,两天就沦陷了。

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同盟国都在节节胜利之时,国军打出的这个成绩让全世界目瞪口呆、哑口无言、无言以对、面面相觑。

日军所谓的「一号作战计划」,从北到南沿着铁路打一遍
日军所谓的「一号作战计划」,从北到南沿着铁路打一遍


长沙陷落之后,日军兵峰直指衡阳。

第 11 军司令官横山勇想的很轻松,长沙有主力第四军防守,只用了两天攻陷,那衡阳守军是在常德被打残了的第十军,也就是一天就搞定的事。

只是日本人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真正的硬茬子。

守卫衡阳城的是号称「泰山军」的方先觉第十军。

先聊聊方先觉和第十军。

方先觉在参军之前是上海法政大学的高材生,后来弃笔投戎,没想到成为了国军中的一员虎将。

黄埔三期毕业生里面,有名气的并不多。他是第二个升到军长的,第一个升军长的是王耀武,另一个比较知名的则是牺牲在缅北野人山的戴安澜。

然而和王耀武、戴安澜不太一样的是,方先觉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不太强。

一个是因为在衡阳之前他也没打过什么太出名的仗,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他在衡阳会战中虽死守孤城,但却最后投敌的表现,让历史不太好定位。

不过,方先觉的军事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是个名副其实的猛将。

毕竟黄埔各期学生,是越往后越不好混,一个萝卜一个坑嘛,职务都让一二期的给占下了。

作为一个三期学员,方先觉能从一个排长升到军长,完全就是拼出来的。

在抗战中,方先觉先是升任为预 10 师师长,后来预 10 师编入第十军序列,方先觉升到军长后,对预 10 师的感情自然不一样。

在常德保卫战中,方先觉的第十军和其他出工不出力的部队不一样,拼了命的救援,加上薛岳的瞎指挥,导致预 10 师被横山勇的第十一军全歼,师长孙明瑾阵亡。对此,方先觉和第十军上下都憋了一肚子火。

所以,作为立志要为预 10 师报仇的第十军,在衡阳再次遇到了横山勇带领的日军,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也是衡阳保卫战打的如此惨烈的原因之一。

衡阳从战略位置上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它是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的交汇点,还是西南公路网的中心,承担着大量抗战物资、兵员运送的任务。

如果衡阳丢失,广西门户大开不说,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就面临物资供应枯竭的危险。

对中国来说,衡阳不容有失,丢失会导致抗战的巨大困难;

对日军来说,衡阳必须拿下,否则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目标无法实现。

这也就注定了,衡阳保卫战将以异常的惨烈和悲壮,载入中国抗战史。

1944 年 6 月 23 日,横山勇的日军第 11 军发起了对衡阳的猛攻,想一举拿下衡阳城。

在常德保卫战之后,第十军基本上被打残了,撤到后方休整完接着就来到了衡阳。

此时的第十军新兵居多,即使这样也没有满编,满打满算只有 17000 人。

面对的则是携长沙大胜之威来势汹汹的日军第 11 军十万余人。

按说这仗其实没法打。

按照过往抗战的经验,正常的战损比是 1:5,也就是说打一万人的鬼子得至少需要五万人的国军。

现在你让这不到两万人去对阵日军十万人?

不过蒋介石也没打算依靠第十军把日军这十万人给灭了,毕竟国军是啥样老蒋比谁都清楚。

所以为了保住衡阳,国军还设计了复杂的战术,简单来说跟台儿庄战役差不多,衡阳顶住,两边包抄合围,来个关门打狗,想再重现一把台儿庄大捷的辉煌。

为此,国军在衡阳外围部署了三十万的兵力。

结果是啥咱们也知道了,衡阳不但是顶住了,还超预期地多顶了接近一个月,但是包抄的国军却没见人影。

衡阳保卫战开始


     前,蒋介石特意给方先觉打电话,勉励了一番,让方先觉务必死守衡阳两周时间,然后援军必至。

而且还大言不惭地吹牛,说你要实在顶不住了,把我给你的密码发出来,我四十八小时之内必定给你解围。

方先觉有没有觉得蒋委员长在忽悠不知道,但是他和第十军所有人都已经有数,如果不弃城而逃,大概率要全军覆没在这了。

方先觉和第十军没打算和其他兄弟部队一样跑路,而是决定即使全员战死,也要死守衡阳。

不过方先觉没打算束手待毙,而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实际上从战后复盘来看,衡阳城能守 47 天,完全是取决于两个条件。

一个是军民同心,修建了完善的防御工事。

另一个是全体士兵的死战,决心与衡阳共存亡。

先说说工事。

时任衡阳市长的赵君迈,是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对土木工程深有研究。

方先觉又是具有丰富防守经验的将领。

两个人一拍即合,开始在衡阳城外大兴土木。

在日军攻打长沙前,衡阳军民十几万人就没日没夜地挖战壕、修工事。

衡阳南面山丘多,基本上把山丘的南侧都给削平了,成了光溜溜的高达七八米高的悬崖,不用梯子根本爬不上去。

最主要的是,山丘顶上设置了机枪阵地,一个机枪手配一个用水泥浇筑的工事。

这些工事对每个机枪手来说,既是工事,也是坟墓。

因为既然进去了,就不可能活着离开,也没打算活着离开。

不过后来,日军越过山丘并没用梯子,是踩着已摞到几米高的死尸群爬上来的。

而我们的代价,就是那些机枪手们的生命。

日军即使冒着枪林弹雨过了山丘,也不是坦途,他们要面临深宽几米的壕沟,壕沟后面是无数的散兵坑,士兵藏在里面等着射击。

突破了壕沟和散兵坑,是一道道的铁丝网。

突破了铁丝网,则是密密麻麻的雷区。

即使过了雷区,则又是国军的机枪阵地。

这样的工事阵地,可以想象日军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穿越。

事实也证明,衡阳城能坚守 47 天,防御工事的作用是巨大的。

再说说第十军全体士兵的决心和意志。

就以炮兵营为例。

炮兵营在战斗中轰炸的日军伤亡惨重,对能守住衡阳起到了巨大作用。

说个具体的事吧,从这个事也可以看出第十军的团结和士兵的舍生精神。

炮兵营营长叫张作祥,在战前就带人去昆明领取美式火炮并接受训练。

后来就带着大炮往衡阳赶,没想到在桂林被其他部队截住了,要编入他们的军队序列。

心急如焚着急回衡阳参战的张作祥交涉不成,一怒之下直接发电报给蒋介石,才被批准归队。

好不容易走到离衡阳还有三十多里,又碰上了第十军老军长、现任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的李玉堂。

这时日军已经开始围困衡阳,李玉堂担心大炮让日军抢去,就命令张作祥留下参加战斗。

张作祥坚决不同意,并召集其他士兵一起跟李玉堂抗议,大家都表示要回到第十军与衡阳共存亡,即使在路上死在日军手里也在所不惜。

就这样,第十军炮兵营冒死往衡阳城里冲,虽然跟日军多次遭遇战,最终连人带炮冲进了衡阳。

明知九死一生却仍决心这样干,跟其他弃城逃跑的部队相比,高下立判。

第十军将士的军心和意志如此,也就明白第十军为何在衡阳城能打出这样的战斗了。

衡阳保卫战从 6 月 23 日开始,一直打到 8 月 8 日结束,合计 47 天,这个也分为三个阶段。

从 6 月 23 日打到 7 月 2 日,这期间双方大炮对轰,大炮轰完日军就一波接一波地冲锋,第十军针锋相对绝不后退,直至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战。

打了接近十天,日军仅仅向衡阳城推进了不到一千米,伤亡却已经上万人。

久攻不下让横山勇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毒气,缺乏防毒面具的第十军守军伤亡惨重。

比如,预 10 师二十八团七连坚守阵地不退,全连包括炊事员中毒身亡,全军覆没。

即使这样,日军仍然没有任何进展,而且更激起了第十军士兵的血性。

二十八团迫击炮连用望远镜发现有几个日军军官在远处指指点点,冒着危险把全部八门迫击炮前移,集中对着目标轰炸,日军几个人全被炮火覆盖。

事后得知这是个意外的惊喜。

原来这群人是日军第六十八师团的指挥部人员,其中就有日军第六十八师团的师团长佐久间为人,直接被炸死了。

弹药耗尽加上师团长毙命,横山勇无奈下令停止进攻,进行休整


     。

下一波攻击定在了 7 月 11 日。

7 月 11 日,弹药和新任师团长到达衡阳前线,横山勇再次命令攻击开始。

这一波攻击一直打到 7 月 19 日,双方均伤亡惨重,国军的一线阵地被日军突破。

为了集中有效兵力,方先觉命令一线阵地放弃,全部兵力后撤到二线阵地,继续血拼。

日军这时候也已经筋疲力尽毫无斗志,横山勇无奈再次下令停止进攻,进行休整。

到此时,第十军已经死守衡阳城 27 天,早已超出蒋介石要求的两周时间。

微操大师蒋委员长再次指示方先觉,集中兵力向日军出击,理由是衡阳城内守军如果不出击,日军会认为守军已无力再战,就不会自动撤退。

从此处可以看出蒋介石不失败没有天理。

且不说日军有没有撤退的想法,衡阳守军孤军奋战了接近一个月,你蒋介石以为他们都是奥特曼?

此时的第十军,人员已经伤亡殆尽,预 10 师的伤亡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第 3 师伤亡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第 190 师还剩下四百余人。

预 10 师二十八团的一个营坚守一个仓库,全部阵亡,团长曾京打算晚上突袭夺回阵地,组织了半天最后才组织起 29 个人。

曾团长无奈找师长葛先才要援兵,葛先才说援兵晚上必到。

到了晚上,援军果然到了,一共是四个人,分别是葛先才师长和他的副官,加上两个卫士。

曾团长和战士们都泪流满面。

第十军的伤亡情况可见一斑。

至于弹药,已经基本耗尽,以至于守军只能从日军手里缴获三八大盖用。

炮弹除了埋了几发在地下留着城破之时与日军同归于尽外,再没有一颗多余的炮弹。

最主要的是没有药品,加上天气炎热,六千多人的伤员无药可用,围着伤口的苍蝇漫天飞舞,实在是惨不忍睹。

甚至有不堪忍受者直接投江而死。

到这个时候蒋介石还命令第十军出击,他是真敢想也真敢说啊。

说好的坚守两周必然到达的援军呢?说好支撑不住四十八小时解围的承诺呢?

蒋介石也不是什么也没做,除了不停地催促外围部队奋力向前之外,还空投了几枚勋章给第十军,以示激励,只是不知道守军看到这几枚勋章有什么感想。

当然,他也没忘在日记里祈祷上帝保佑。

8 月 4 日,横山勇调集的其他三个师团到位,攻击衡阳的日军达到了五个师团,开始了第三轮疯狂进攻。

这次第十军实在是顶不住了。

因为有战斗力的人已经基本上没了。

第十军的最后时刻终于到了。

8 月 7 日,方先觉给蒋介石发了最后一封电报:

敌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


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已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鈞座平生作育之至意。


此电恐系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职方先觉率参谋长孙鸣玉、师长周庆祥、葛先才、容有略、饶少伟同叩。


不过方先觉他们并没有以身殉国,而是出人意料地投降了日军。

虽然事后他本人和第十军将领们坚决不承认是投降。

8 月 8 日,方先觉和日军谈判停战条件后双方停火,日军进驻衡阳。

至此,历时 47 天惨烈无比的衡阳保卫战结束。

此役,中国军队阵亡 1 万人,还有七千左右都是伤兵。

日军的伤亡人数达到了八万余人,战损比达到了 1:5,可以说是创抗日史上的先河。

正如日本人所记载的那样,这是一场打得日本人痛不欲生的战役,也是日本人承认「最为苦难」的一场战役。

8 月 7 日,日军已进入衡阳,第十军大势已去。

方先觉召集各师师长到指挥部,说按照咱们之前的约定,杀身成仁吧。

然后就给蒋介石发了那一封「来生再见」的电报。

方先觉随即掏枪自杀,但是被卫兵拦住了。

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防守白马山的九团剩余士兵擅自向日军竖起了白旗。

方先觉随即和师长们开会讨论,做出了一个决定:放下武器,与日方谈判,并在当天晚上与日军接上了头。

注意,这儿说的是谈判,并非投降。

8 月 8 日,方先觉一行人和日军谈判后,在谈判书上签字画押,停止抵抗。




     际上,此时的日军也确实不想再打了,这几十天打得早就精疲力尽痛苦不堪,觉得为了一个小城再打下去毫无意义。

现在是个人都知道日本已经大势已去,离开中国是早晚的事。

所以后来方先觉他们被关押在天主教堂,日军看管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方先觉和手底下那些将领也陆陆续续地由军统组织人营救了出去,回到了重庆。

方先觉回到重庆以后,受到了重庆各界的热烈欢迎,蒋介石称其为「当代军人之楷模」,接着又授予了他青天白日勋章。

蒋介石后来倒是没有亏待他,估计自己也觉得理亏,还是任命了方先觉继续担任军队职务。

不过方先觉跟薛岳关系闹得很不好,而薛岳又是陈诚的人,在高层不吃香,导致慢慢被边缘化。

当时在国府内部就有争论,方先觉投降日军的行为,到底有没有资格称其为「抗日英雄」?

其实方先觉投降这个事并不复杂。

首先他绝对不怕死,如果怕死的话,那血战衡阳 47 天作何解释?他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决心杀身成仁作何解释?自己打自己脸?

所以很容易推测发出电报后的第十军内部发生的一些事。

第九团竖起白旗后,第十军将领们讨论的是什么?是埋怨,是逼宫,还是苦口婆心地劝导?

应该是还有七千伤兵还在痛苦呼号,应该是对友军救援出工不出力的绝望,应该是对蒋介石言而无信的埋怨。

战到此刻,军人天职已尽,杀身成仁很容易,但是剩下的伤兵怎么办?让日军屠戮殆尽?

此时的方先觉应该意识到,他此刻的责任不是去死,而是最大限度地保全残存官兵的生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方先觉的投降不仅不可耻,反而更显现出他人格的伟大。

不过他倒霉就倒霉在东亚文化就没有鼓励投降这个概念。

中国人讲究「气节」嘛,如果他真的死了,倒真就成了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了。

比如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人,都成了历史上的抗日英雄,没人说个不字。

所以他后来去了台湾也没再受重用,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下半生。

最后再提一点,外围的那几十万援军干嘛去了?

按照台儿庄战役的打法,衡阳支撑了那么多天,只要合围的援军到位,完全可以是一场大胜。

原因就是国府这帮人死道友不死贫道,坑自己人从不手软。

薛岳不用说了,长沙刚丢了,要是衡阳保卫战胜利结束,他要不要脸?总之对救援衡阳这事相当消极。

其他将领也是各怀鬼胎。

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前文说的,眼瞅着日本人快完蛋了,现在再把部队打光,战后还混不混了?无兵的将军不如狗啊。

所以大家伙都是出工不出力,咋咋呼呼地看着打得挺热闹,就是没人真拼命往里打。

至于蒋介石,他是真着急,但没用。

记得当时有个美国人总结出这个问题,说看着蒋介石很威风,手底下那帮人都怕他,说啥听啥。但他们只听,不干。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反正大家都这么干,你也不能收拾我一个。

所以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府,在后来短短三年时间,节节败退。

最后说一句,既然衡阳能打成这样,台儿庄也能打成大捷,那国军在抗战中的一路败退就不能简单归结为工业国对农业国的降维打击。

归根结底,还是倒霉在国府里面的内耗上。

这一点,蒋介石难辞其咎,谁都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