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忆峥嵘岁月 2:以我之血肉,护山河无恙 > 第 1 节 淞沪会战:上海 1937,血与火的洗礼

     在抗日战争中,有一场战役,敌我双方投入了 100 万人(中方 70 万日方 30 万的兵力,最终中国方面伤亡 30 万,日方伤亡 7 万,中国军队的伤亡率竟然达到了恐怖的百分之四十多)。

这便是堪称绞肉机的「淞沪会战」,其惨烈程度,和一战时期德法的凡尔登战役有一拼。

它也是抗战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大会战。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全面抗战,战争从平津爆发。

我们可能会有一个错觉,卢沟桥事变后先在华北开打,打输了之后又转到上海打的淞沪会战。

事实上北方和南方的战争是同时进行的。

虽然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华北,但华北并没有成为中国阻击日军的主战场。

南京国民政府在各种权衡之下,把大决战的战场放在了上海。

淞沪会战作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第一次大会战,不管是对战争的走向,还是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

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问题:国民政府是特意把决战战场放在上海的,那为什么选择了上海?

上海滩作为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最繁华的城市,你打仗不找偏僻地方打,把上海打烂了对中国有什么好处?

这儿必须提一个人,蒋百里。

蒋百里绝对是民国历史上的一个牛人,堪称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军神。民国高级将领的摇篮——保定军官学校的首任校长就是他。

他最大的贡献是他的著作《国防论》,提前预判了中日战争的走向以及中国的抗战策略。

比如持久抗战,比如引日军到上海决战,比如撤退到大西南作为抗日大后方,都是蒋百里率先提出来的。这显然是一个有远见的见解。

幸运的是,蒋百里的策略得到了蒋介石、白崇禧、陈诚等国军高层的认可。从后续的战争过程来看,蒋介石基本上是采用了蒋百里提出的策略。

那为什么要把决战地点放在上海?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考虑到中国的地形因素,主动改变日军的进攻方向,也就是避免让日本从北往南进攻,而是从东往西进攻。

按照当时的中日军事实力对比,如果在华北平原跟日军决战,日军的机械化优势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装备低劣的中国军队将很快被击溃。

那打败之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往南撤退。但是这样对中国来说就失去了战略纵深,东南头都是大海嘛,退到海边就再无退路,如果真到了那时候,战争就算是结束了。

而把战场放在上海,江南水乡嘛,河多水多,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日军坦克大炮等机械化装备的效果,最主要的是可以往西退,退到西南山区,把大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跟日本人长期耗下去。

文字描述估计比较枯燥,简单画了一幅图,这样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如果让日本以东三省和华北为基地,从北往南打,后果可想而知。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想让列强帮忙,老蒋所谓的「国际视听」。

上海遍布列强租界,而且都有很大的利益在这儿。

如果日本把上海打烂,很明显会影响到列强的利益,说不定会帮着中国收拾一下日本,最起码也调停一下。

平心而论,寄托于国际调停这事也不能都赖在蒋介石身上,毕竟按照当时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工业国打农业国,基本上属于降维打击,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觉得中国会赢,这也是无奈之举。

不过从事后来看,蒋介石寄希望的国际调停,显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这一点的看法上,我党的看法要远比蒋介石清醒和现实。

看一下当时那几个主要列强对中日战争的态度。

英国在卢沟桥事变时已经明确对中国表态了,保持中立,绝对不会干涉日本。原因就是英国在东南亚有巨大的殖民利益,担心日本人报复性进攻东南亚。

对美国来说,日本是一个重要的贸易对象,还指望从日本人身上赚钱。实际上日本的石油等物资一直从美国进口的,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

你让美国去制裁自己的大金主?想得美。

不过美国为了彰显自己的正义性,对日本说了几句不好听的,比如罗斯福的「隔离演说」,把日本的战争比喻成传染病。

这引起了日本的强烈反应,直接对着美国一顿喷,大意就是你们这些列强已经把全世界的殖民地都瓜分完了,你美国抢占


     印第安人的领土时咋没听你说要问问印第安人是怎么想的?你们能干的凭啥我干就不行?

罗斯福赶紧解释美国一直都是中立立场,你们打你们的,我们继续做生意上的好伙伴。

反倒是作为轴心国的德国,对日本进攻中国并不支持。

原因也不复杂。

自从民国初期以来,德国跟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特别是蒋介石跟苏联闹翻以后,武器装备基本上就是从德国采购,大量的军事顾问也是来自德国。

德国反对日本进攻中国,一个是考虑如果日本侵占中国,德国会失去在华利益,另一个担心则是日本将长期陷入中国战场,日本就失去了作为德国盟友的意义,搞不好还会成为德国的累赘。

然而毕竟是轴心国盟友,在日本的强烈反对之下,德国还是在南京保卫战之前停止了对中国的贸易往来和军事方面的贸易。

此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孤立无援,抗战前景极其渺茫。毕竟作为一个基本上没啥工业体系的农业国,要想支撑战争,武器装备等物资都得从国外进口不说,积贫积弱的中国也需要资金方面的支援。

谁都没想到,此时一个让蒋介石纠结万分的国家站了出来。

谁这么仗义?竟然是早就和蒋介石政府闹翻了的苏联。

在此前,苏联曾经就是国民党的大金主,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都是苏联一手操办支持的。

后来蒋介石翻脸不认人,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从此两家分道扬镳。

中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联系了国民政府,表示愿意提供贷款和军火援助,并在 1937 年 8 月和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约定向中国提供物力、财力甚至人力的支援。

事实也是这样做的。直到 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自身难保,才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在这期间,苏联是唯一一个对中国提供大规模援助的国家。

有人问,不对啊,抗日战争不是美国一直在援助中国吗?那国军清一色的美系装备怎么解释?

没错,但是美国的援助是从 1941 年才开始的。

对中国来说幸运的是,苏联停止援助之后,美国因为跟日本也闹翻了,才把这个援助的任务接了过去。

再说几句苏联。

实际上苏联也不是什么活雷锋,给中国援助的目的也显而易见。

苏联和日本是世仇,两家在远东地区有着极大的利益争夺。

苏联最担心的就是两线作战,如果在西边跟德国开战了,小日本再趁机偷袭远东,苏联基本上就完犊子了。

所以对苏联来说,无论如何也希望中国把日本拖住,如果中国快速被日本攻下,下一个目标指定就是苏联了。

这也是为什么西安事变后苏联全力支持和平解决不能让蒋介石出事的原因。

如果蒋介石没了,中国陷入内乱无法抵抗日本,对苏联来说战略上极其被动。

总之,无论中国想不想打,无论有没有国际援助,上海大决战,必须开始了。

当时上海的军事主官是张治中。

张治中这个人我们很熟悉,周总理说的那句「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个姓张的朋友,不能再对不起你这个朋友了」里面的第二个张姓朋友,蒋介石败退大陆前说「文白无能,丧权辱国」,指的就是张治中。

一·二八事变后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中国不得在上海驻军,改由保安团维持秩序。卢沟桥事变后,张治中被任命为京沪警备司令官,强烈主张对上海的日军「先发制人」,消灭一·二八事变后在上海的日本驻军。

由此,他开始有步骤地把自己控制的正规部队化妆成保安团和宪兵进入上海。

后来淞沪会战爆发的导火索——「虹桥事件」中打死日军上尉大山勇夫的中国保安,实际上就是混进来的正规部队士兵。

淞沪会战开始前,中国在淞沪地区部署了约五万人陆军兵力,日军约一万人。

按照蒋介石的话就是,「把日本人给我打进黄浦江」。

也就是说,中国方面初步的战略目标是要赶在日军增援之前,把在上海的日军全部消灭。

从中日在上海的整体兵力来看,中国陆军人数占优,虽说武器装备差点,但毕竟是嫡系中央军,好几个师都是全套德系装备,所以说相比较于海军、空军,陆军是最有希望的。

中国的海军基本上和没有没啥太大差别,不多的几艘军舰还是李鸿章那会留下来的老古董(后来有几艘在江阴当沉船用了),根本指望不上。

空军方面,因为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部分空军被派遣到华北,当时在淞沪能参战的大约也就是 100 架左右,和日军在上海的第三舰队的飞机数量差不多。

但是日军压根就没瞧得起中国空军。

一是中国没有制造飞机的能力,飞机全是靠买,机型老旧不说,主要是数量有限,打一架少一架,中国肯定不舍得拿出来血拼。

  


       再一个是中国飞行员的战斗经验也不行,基本上没参加过实战嘛,更不足惧。

但是这一次日本人算错了。

不但谁都没想到,淞沪会战的正式作战,竟然是从空军开始,而且,中国竟然赢了!

正是这一支没被任何人看好的中国空军,打出了民族血性,让日军损失惨重,日军木更津航空队队长石井义因此剖腹自杀。

按照日军的设想,开战第一天就出动空军,先把力量不足的中国空军歼灭。

1937 年 8 月 13 日晚,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当天,日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就下达了 14 日空军倾巢出动突袭中国各机场的作战命令。

然而 14 日凌晨,东南沿海气候突变,下起了大暴雨,风大浪急,能见度极低。这样的气候条件显然对空战极其危险。长谷川清只好取消了作战命令,等天气好转后再飞机升空。

然而,中国空军却毅然决定升空了,或者说,抱着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升空了。

8 月 14 日清晨,杭州笕桥机场的第三十五独立队的五架轰炸机,冒着狂风暴雨和日军密集的地面高射炮火,直扑向公大纱厂的日军阵地和军械库,命中目标后全部安全返航。

接着,空军第二大队的二十一架轻型轰炸机在广德机场起飞,兵分两路直扑向日军的公大机场、汇山码头以及海面上的日军军舰。机场和码头的轰炸目标全部命中,吴淞口的日军军舰也被炸得纷纷逃窜。二十一架轰炸机全部归队。

第五大队大队长丁纪徐驾驶一架霍克式驱逐机从扬州机场起飞,携带一枚五百磅炸弹寻找敌舰,在长江海面炸沉日军一艘驱逐舰。

日本人显然低估了中国空军的死战决心,让中国空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迫不得已,长谷川清只好命令日军战机出战。

午后,中国空军的进攻继续,三十五独立队、第二大队、第五大队的战机纷纷出动,对日军的军事目标狂轰乱炸。

目睹中国空军对日军的轰炸,兴奋的上海市民纷纷爬山高楼大厦观战,欢呼之声响彻上海滩。

这一天,他们等待太久了。

从 1932 年淞沪停战之后,他们已经太久没有在上海见到中国军队了,更不用说这种痛快淋漓的攻击了。

如果说刚开始的空战是中国偷袭,那随着日军飞机的升空拦截,中日空战算是正式开始了。

日本鹿屋航空队的攻击目标是杭州的笕桥机场。

日军轰炸机扑向笕桥机场的同时,中国空军第四大队的战机刚抵达笕桥机场。

随着战斗警报的拉响,大队长高志航命令全队紧急加油升空。

空战结果令人吃惊。

中国空军击落日军飞机四架,而己方无一损失,创造了 4:0 的战绩。高志航也成为击落日军飞机第一人。

中日空军的初次交战的结果,令狂妄的日本人无地自容,木更津航空队队长石井义为此剖腹自杀。

14 日的空战惨败让日军恼羞成怒,于是在 8 月 15 日,日军第三舰队的飞机倾巢而出,打算对中国空军进行报复性攻击。

结果又令人瞠目结舌。

15 日的空战结果是,日军损失 20 架飞机,而中国则为 9 架。

即使这 9 架飞机也不是空战损失,而是因混乱被地面部队误认为日机而遭到射击,并且在降落时与地面飞机相撞导致损失惨重。

中国飞行员的英勇无畏让日军感到震撼。

第五大队的阎海文在战斗中被地面炮火击中,无奈跳伞后落入了日军阵地。

面对蜂拥而来的日军,阎海文从容拔枪射击,在击毙五个日军后,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饮弹自尽,年仅二十岁。

第二大队十一队队长沈崇诲和队员陈锡纯驾驶轰炸机飞临日军第三舰队上空时,飞机突发故障。

沈崇诲决心以身报国,特意飞到中国军队阵地上空,让陈锡纯跳伞逃生,自己则打算驾机撞击日舰同归于尽。

明白队长心意的陈锡纯拒绝了,表示愿意共同赴死。

沈崇诲无奈调转机头,开足马力朝着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俯冲。

「出云号」火焰冲天,两名年轻的中国军人粉身碎骨。

正在观看空战的上海民众看到这一瞬间,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沈崇诲,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弃笔投戎,终于完成自己心愿,以身殉国。他也正是电影《无问西东》中沈光耀的原型。

然而,在中日两国空军实力的真相面前,中国空军的辉煌终归是短暂的。

在 1937 年,日本各类作战飞机的数量是 2100 架,而中国只有 300 架,相差 7 倍。

最主要的是,日本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补充,而中国,全靠购买,打一架就是少一架。

随着日本空军的增援,中国飞行员往往要面对 1


     挑 10 甚至是 1 挑 20 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空军的最终结果已经非常明了。

所以,1937 年的每一个中国飞行员,都知道自己的必然结局,那就是以身殉国。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王牌飞行员、抗日英雄高志航牺牲于 1937 年 11 月,包括他在内的中国空军第一批精英,没有一个人活过 1938 年。

中国的这一批空军战士,正如《无问西东》中的沈光耀一样,基本上全是青年中的精英。

有的毕业于名牌大学,有的是从国外留学回国,有的出身于达官显贵。

如果没有战争,这些青年精英会有着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去发挥。

然而,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已知必死却仍毅然前行的抗战之路。

我们必须向他们致敬。

相比于空军的辉煌,陆军遭遇的是更加惨烈百倍的战斗。

在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在上海经历了进攻、防守、撤退三个阶段。

一、进攻

1937 年 8 月 11 日,蒋介石召集了最高国防会议。

这是一次绝密会议,参加成员除了几个军事委员会委员之外,还有汪精卫的秘书负责会议记录。

这个秘书名字叫黄浚。

谁也不知道他早已是日本间谍。

会议决定对日军「先机下手」,也就是要先发制人,主动进攻。

一个是在江阴江面沉船堵塞航道,把在南京、九江、武汉等口岸的日本军舰和商船堵住,让它们出不了长江口,来个关门打狗。

另一个则是集中兵力把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进行歼灭。

计划是好计划,然而这个计划被黄浚出卖给了日本人。

尽管 8 月 12 日在江阴凿沉了 28 艘舰船,然而早已获知消息的各口岸日本船只在中国部队到达之前,就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逃过了江阴要塞。

被出卖的情报,当然包括中国陆军要先机下手,以至于日军已经做好了准备。

唯一值得劝慰的是,黄浚这个大汉奸也没得着好,1937 年 8 月 26 日,被以叛国罪公开处决。

不管计划泄露与否,中国军队已是箭在弦上引弓待发了。

中国方面由张治中指挥的第九集团军参战,主力部队是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加上其他比如第五十六师、第五十七师一部、上海保安总团等力量,合计约有 5 万人。

第八十八师的师长是孙元良,后来得了个外号叫「飞将军」,不过这个「飞将军」跟李广没半毛钱的关系,而是因为这小子逃跑技能点不是一般高。他有个儿子在后来大陆很有名,原名叫孙钟祥,艺名叫秦汉。

虽然张治中想「先发制人」,但是在 8 月 13 日打响第一枪的却是日军。

原因是蒋介石在 8 月 12 日晚突然命令张治中暂停攻击计划,因为列强组成的「上海外交团」建议中国把上海设为「不设防城市」。

8 月 13 日日军率先袭击了八字桥的中国守军,先下手的反而成了日本人。

这让张治中相当郁闷。

因为「先机下手」对中国的意义重大,自从晚清以来,中国什么时候对列强先动过手?如果中国先动手,自然可以出一口恶气。

8 月 14 日下午,张治中下达了总攻命令,当天的战斗目标是摧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然而尽管准备充分,战况却大出意料之外,占据绝对优势兵力的中国军队在一开始就遭遇了严重伤亡。

日军自 1932 年之后就开始在上海驻地建造明碉暗堡,全部混凝土建筑,普通的炸弹根本不起作用。而且,日军的单兵素质以及武器装备的差距,让进攻的中国军队伤亡惨重。

在数小时的攻击中,牺牲了包括第二六四旅旅长在内约一千人。

战斗目标没有达成。

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第一天的战斗已经让中国统帅部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中日两军综合战力上的预估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误差。

也就是说,尽管预估到了困难,但是日军战斗力之强,还是超出了预料之外。

因此,蒋介石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并把能动用的力量全部向上海集结。

平心而论,蒋介石这次是豁上了,一点家底没打算留。

而且,不仅仅是蒋介石,之前一直跟老蒋对着干的各路大军头一样豁上了。

在中国援军的序列里,有蒋介石最精锐的中央军,除了已经在上海的第九集团军,罗卓英的十八军、王耀武的五十一师、俞济时的五十八师、胡宗南的第一师、夏楚中的九十八师,都在急速向上海突进。

甚至蒋介石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税警总团这两支精锐中的王牌也派向了


     上海。

而地方军阀中,川军杨森的第二十军戴着斗笠穿着草鞋,徒步千里出川日夜兼程奔赴上海;一心想为自己正名的东北军主力奔赴上海;一直跟蒋介石不对付的桂系派出了全部精锐奔赴上海;其他的地方军阀部队,有湘军,有滇军,有粤军,有鲁军,有西北军,有皖军......

所有部队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上海。

一时间,中华大地所有的铁道线上,全部是运兵专列。

每到一个站点,全是自发送行的中国老百姓,一边流泪一边往车窗里扔东西。

他们知道,这些年轻人,是要去把日本鬼子打出中国,很可能就回不来了。

在「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的信念支撑之下,无数青年士兵前仆后继,最终把生命定格在了上海战场。

战况惨烈无比。

重型武器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军,向中国军队的阵地成吨成吨的倾泻着炮弹和炸药。

很多时候,中国军队一个连上去十分钟就全部阵亡,一个师上去几天就打没了。

桂军一直以战斗力强悍闻名,白崇禧本想打出桂系的威风,把 6 个精锐师派到前线,不到一天,6 个师全部打残。

从 8 月 14 日一直打到 8 月 23 日,中国军队的数量虽然达到了日军的十倍,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却始终没有突破日军的防守。

而固守待援的上海日军,终于等来了援军。

形势一下子恶化了。

二、防守

松井石根作为「上海派遣军」的总司令,终于让日本大本营理解了「中国已非昔日支那」的观点。

从上海发回的电报以及随军记者的报道,中国士兵完全不顾性命前仆后继的冲锋细节,震惊了日本大本营。

日本人终于明白,两个师团轻松拿下上海的狂妄计划已经破产了,因为现在的中国军队已经不是他们印象中的那支一触即溃的军队了。

于是日本开始全民动员,大量向上海增兵。

8 月 23 日,日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强行登陆。

9 月 3 日,日本海军增援部队到达战场。

9 月 11 日,日军三个师团增援上海。此时,上海的日军数量已经达到了 13 万人。

仗打到这个时候,伤亡巨大的中国军队只能被迫由攻转守,但即使在此时,中国军队前赴后继的赴死精神让日本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传言中一触即溃的中国军队吗?

对中国军队来说,如果无法遏制住登陆的增援日军,让他们杀进内线,中国军队的战线将很快奔溃。

为此,张治中和陈诚进行了分工,张治中继续攻击上海市区的海军陆战队,陈诚则全力阻击日军的登陆部队。

战争的惨烈程度无法一一描述,其中罗店争夺战和宝山保卫战最有代表性。

8 月 23 日日军增援部队强行登陆,罗店成为阻击登陆日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登陆日军首先抢占了罗店。蒋介石把收复罗店的任务交给了陈诚的第 15 集团军。

这个集团军包括罗卓英的 18 军,胡宗南的第 1 军,俞济时的 74 军,刘和鼎的 39 军,全是国军精锐,合计兵力近 10 万人。

在日军的飞机和大炮的轰炸之下,中日双方展开了激烈拉锯战,阵地数次易手。

中国军队缺乏重型武器,又没有制空权,只能凭借血肉之躯跟鬼子拼。

守卫阵地的士兵经常是整团、整旅、甚至是整师的阵亡,前面打光了,后面部队接着往上顶。

排长牺牲,连长带头冲;连长牺牲,营长带头冲;营长牺牲,团长接着端着刺刀往上冲。

第 18 军 67 师的 201 旅全旅阵亡,旅长蔡炳炎亲率敢死队冲锋,以身殉国。

罗店打得片瓦不存,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不折不扣地成了「血肉磨坊」。

这是真正的「一寸河山一寸血」。

最终罗店落入敌手。

第 15 集团军的所属部队基本全部打残,第 18 军伤亡太重,退出阵地休整,直到 1938 年武汉会战才再度参战。

姚子青,98 师 583 团 3 营营长,从 8 月 30 日开始率全营 500 余人守卫宝山,在日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死战不退。

日军久攻不下,竟然发射了大量燃烧弹,宝山县城一片火海。

此时,三营战士已剩下不到一百人,姚子青也收到上级电报,已无援兵可以增援了,宝山已成孤城。

姚子青召集残存士兵,决心死战到底,决不投降。

最终,除了奉命出城报告战况的九连战士魏建成,三营白刃战拼到了最后一个人,全部阵亡。

而像罗店、宝山这样惨烈的战斗,从日军增援部队登陆以后,几乎每天都在淞沪战场上上演。

  


       也许,支撑他们悍不畏死死守不退的,就是那一句话——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

三、撤退

1935 年 11 月 5 日,日军秘密组建的增援部队第 10 军在杭州湾登陆,致使战况彻底糜烂。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看,被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是一个战略上的大失误,这相当于国军被日军给包了饺子。

大体上就是下图这个意思。



本来就已经劣势尽显,被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后,一下子就腹背受敌,再扛下去只有全军覆没的结果。

此时,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已经达到了接近 30 万人。

咱们一直说国军投入了 70 万人,实际上按照中国当时的交通状况,远远赶不上日军的增援速度。

也就是说,国军的增援部队是一点一点往里填,比如杨森的川军二十军 10 月 12 日才到达上海。

再加上国军巨大的伤亡,日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兵力并不比国军差多少。

事已至此,中国军队已完全没有翻盘的可能,中国军队都必须撤退了。

按说 11 月 5 日日军杭州湾登陆之后,蒋介石就应该下达撤退命令。

但是蒋介石在本来已经决定下达命令的时候又犹豫了。

因为布鲁塞尔召开国联大会,蒋介石还是幻想国联能够干预日本的侵华,为此又下令坚守三天,等待所谓的「国际调停」。

为此,东北军吴克仁的 67 军又增援松江,阻止登陆日军的攻势。

但是面对的是日军三个师团一个旅团足足 12 万兵力,67 军顽强防守到 11 月 8 日,松江城破,67 军全军覆没,包括中将军长的吴克仁也壮烈殉国,成为淞沪会战中阵亡的中方最高军衔将领。

三天宝贵的撤退时间就这样浪费了。

没有等到国联干涉态度的蒋介石无奈于 11 月 8 日晚下达了全面撤退的命令。

然而,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撤退时机,加上撤退命令的仓促,导致撤退变成了大溃败,大批的撤退部队挤在公路上,被日本飞机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

无数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打算以身殉国的子弟兵,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最终死在了撤退的路上。

据最终统计,淞沪会战中方总伤亡 30 万人,其中 10 万多人是在撤退途中伤亡的,居然占到了总伤亡的三分之一。

至此,淞沪会战以中方的惨败而结束。

如果说评价淞沪战役,从吸引日军「从东往西」这个战略层面讲,也算是成功了。

尽管日本人可能并不是不知道中国的打算,只是他们不在乎。

不过从战术方面来说,淞沪战役无疑是失败的。

部队之间的指挥混乱,各兵种之间的配合无序,杭州湾防守薄弱被敌军轻易登陆,撤退变成了大溃败,这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结果是导致全国精锐部队毁于一役,给后续的抗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是,中国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让日本人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

日本人知道短时间灭亡中国已经不可能,以至于在进攻南京前还曾委托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居中调停,打算跟蒋介石秘密和谈。

淞沪会战的另一个意义,则是真正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不管是那些自立为王的军阀,还是不同政见的党派,都毅然决然地集中在了抗日救亡这面旗帜之下。

而让日本人更加震惊的是,1937 年 11 月 20 日,中国国民政府宣布首都迁往重庆。

这意味着,中国人不仅不会投降,而且明确地向侵略者传达了一个信号:

战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