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忆峥嵘岁月 2:以我之血肉,护山河无恙 > 第 5 节 建国伊始:新中国如何从困境中突围?

     作为一个新生政权,咱们一般都说蒋介石给新中国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不过不是身临其境,显然无法体会这个烂摊子到底有多烂。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问题非常之多。不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民心。

也就是说,大家是不是对你有信心,这关系到是拥护你还是跟你作对。这其实也是任何一个新生政权都要面对的问题。

比如说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之后,搞了一个善后大借款,导致民心尽失。大家的意思很简单,我们反大清是因为大清丧权辱国、割款赔地,民不聊生,指望换个民国腰杆硬起来,没想到你袁世凯还玩大清这一套,不反你反谁?

所以新中国也是一样,建国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新生政权。而要巩固新生政权,则首先是要恢复经济,让大家建立起对你的信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而恢复经济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这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既包括国外,也包括国内。

可以想象一下,国土安全保证不了,天天要想着怎么防备敌对势力的攻击,国内又有一大部分人整天搞事,小岛上那个还天天在研究着反攻倒算,想搞经济发展没经验又没钱,自己又没有值得信赖的靠山,任何一个人想想这个局面都头大。

所以在从西柏坡到北京时,毛主席就多次说过「我们共产党人绝不能做李自成」。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好多人以为国内已经完全统一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当时全国还有约 1/3 的国土还没有解放。

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康、西藏的全部,以及福建、浙江、两广、两湖、陕西、甘肃的一部分,加上海南岛,国民党残军加上土匪,还有 100 来万盘踞在这些地方。

更不要说蒋介石还在台湾筹划反攻大陆,欺负解放军还没有空军,时不时地到大城市搞个轰炸。

还有就是土匪问题。这是大清到民国一直都没有解决的顽疾。旧中国匪患最严重的两个地区,一个是东北,一个是西南。东北的土匪倒是被林彪他们在东北时就剿得干干净净,不过建国时西南地区的匪患却没有解决。不但没解决,国民党溃败时,还在西南地区大量发展土匪武装,要建立「大陆游击根据地」,各种残害我党干部以及暴乱事件层出不穷。

经济方面更不用说。连年战乱导致经济早已崩溃,物价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真正的民不聊生。有个故事讲闻一多拿着一个月的工资去买米,却被告知只能买六斤米。民国文人的工资高是众所周知的,闻一多这样的高收入者都食不果腹,可以想象普通人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境况。

还有就是大清和民国延续下来的各种痼疾,特别是作为代表的「黄」和「毒」。这些问题不解决,老百姓就觉得你和前朝也没啥区别,严重影响对新政权的信心。

对新中国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很困难。

容易指的是,对于已经获得政权的我党来说,这完全可以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强硬的政治制度来解决。

困难指的是,仅仅依靠武力来完成的事并不能解决人心的问题。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支持不支持你这么干。

新中国让旧貌换新颜的各种举措,在如今的咱们看来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事,只不过在实施之初,遇到的阻碍和困难可不是一般的大。很多事并不仅仅是损害了一少部分人利益的问题,即使对大部分人来说,很多事都是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传统,你现在一下都推翻重来,很多人都理解不了。

毕竟最难改变的是人的习惯和思维。如何让大家相信,我们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国为民,都是对民族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新中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人心,才是天下。

国内环境恶劣至此,国外环境也不乐观。

新中国成立之初,冷战格局已成,世界上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新中国来说,要想维护国家安全,要想恢复经济,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外援。也就是说美国或者苏联,必须选一个。

想一碗水端平?不存在的。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之下,这是一个单选题。

然而,外交形势并不乐观。

新中国建国前,我党基本上是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因为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选择的都是支持国民党。

首先聊聊美国。实际上新中国在建国前,和美国的关系也不是一开始就破裂,而是经过了曲折的过程。

美国给日本投扔了两颗原子弹后,苏联红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扫平关东军进入东北,已经穷途末路的日本选择了投降。

日本的突然投降让国共两党都措手不及。谁都知道日本早晚要完蛋,但是没想到这么快。

所以这时候,对中国来说出现了一个新的


     课题,那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怎么处理。

对蒋介石来说,抗战期间虽然迫于压力跟我党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但在他心里,国民政府是唯一的合法政府,你共产党就是属于反叛者,有什么资格跟我谈条件?枪炮在手,天下我有,聊别的都多余。

对我党来说,你国民党腐败透顶早已民意尽失,我们才是根据地人民支持的合法政权。虽说实力弱点,但你蒋介石要一手遮天是想也别想。

所以一句话,蒋介石做梦都想和共产党打仗,解决「土八路」,一劳永逸。而我党则确实不想打,实力不如人嘛。

这时候,中国局势的走向,国民政府的大金主——美国的态度至关重要。

道理也不复杂。

美国作为国民政府最大的外援,在资金和武器装备上,对国民党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如果美国一生气抛弃国民党,那已经腐败透顶的国民党分分钟倒台。所以蒋介石必须要看美国人的脸色。

那美国人现在是啥态度?很明确,要中国成立「联合政府」,坚决不能打。

原因之一,这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的一种最优解。美国的希望,是中国要成为一个统一而且亲美的国家,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桥头堡和盟友,能保证美国在亚洲的利益。

国民党什么尿性美国人是一清二楚,他们知道如果中国两党武力斗争,他们就要被蒋介石拖下水。毕竟是已经花了大价钱扶植的政权,放任不管导致国民党崩盘,那对美国来说就是血亏。

原因之二,可能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当时美国对共产党充满好感,反而是对自己的小弟国民党十分反感。

1944 年的时候,美国曾经组织了一个美军观察组,全称是「美军中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到延安去住了一段时间。

在延安期间,观察组成员被延安这种人人平等、充满活力的环境所感染,对中共的评价非常之高。当时美国和苏联还是反法西斯的盟友嘛,对共产主义还没有那种意识形态上的抵触。

我党的高层跟美军观察组搞得关系也很融洽,觉得美国人很不错,以至于毛主席都打算学英语,以后好跟美国打交道。

与此相对应的,美国对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印象却越来越糟糕。国府的贪污腐败,国军的组织混乱、战斗力低下,这都是有目共睹的,美国人对此是心知肚明。

特别是美国跟日本打起来以后,蒋介石判断日本早晚会被美国干死,导致他的思路是消极避战等胜利,觉得没有必要再把国军消耗在日军身上,留着以后有大用处。啥用处?自然就是对付我党。

而且蒋介石为了让美国加大对国府的援助,还时不时地抖小机灵,威胁美国人,说你们要是不加大援助,我可要考虑跟日本谈和了。这种做法让美国人十分反感。

当时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就对蒋介石意见很大。

史迪威跟蒋介石打交道比较多,也知道美国援助的很多资金和武器让国府拿着干啥去了,特别是对国军战斗力低下的问题深恶痛绝。所以他对蒋介石是十分鄙视的,一直要求美国政府撤销蒋介石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他干。两个人的关系闹得水火不容,以至于史迪威私下给蒋介石起了个外号叫「花生米」。

二战结束后,国共开始谈判,美国作为中立者在中间进行调停。蒋介石搞和谈完全是迫于美国压力和国内舆论压力,而我党刚开始则是一心一意想和平解决。

毕竟和国军相比,我党的实力实在是差得太多。为此毛主席还特意跑重庆去跟蒋介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但是美国人把这事想简单了。因为国共两家的诉求有着原则性的无可调和的矛盾。

在成立联合政府的政治问题上,两家达成统一,我党也做出了重大让步,愿意承认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在以蒋介石为领导的基础之上成立联合政府。

但是无法解决的是我党军队和解放区的领导问题。

按照蒋介石的意思是必须军令统一,也就是中共必须交出解放区,放弃对军队的领导权。

这是我党绝对无法接受的。「四·一二」的惨剧还历历在目,抗战之前蒋介石欲置我党于死地的围剿也是刻骨铭心。没有枪杆子,我党就是案板上的鱼肉,任蒋介石宰割了。

当时的调停人是后来当上驻华大使的赫尔利,肩负着罗斯福交给他的调停中国内战的使命。在参与调停之前,他想得很轻松:这事轻松加嗨皮啊,国民党完全是美国在支撑着,必须听美国的;共产党的老大哥苏联完全支持美国扶持蒋介石的政策,共产党也不能不看苏联的脸色。

结果不言而喻。被国共争端搞得身心俱疲的赫尔利无奈在 1945 年 11 月辞职回国。

美国还是不死心,甚至把马歇尔都派了过来。马歇尔这个人我们大家都知道,鼎鼎大名的「马歇尔计划」就是他搞的。能力和威望都相当高,美国五星上将,后来还干上了美国国务卿。

但也没用。马歇尔在华期间,国


     共就开始在东北大打出手。来华时信心满满的马歇尔,一边嘟囔着国共双方「都有毛病」,一边垂头丧气地于 1947 年回国。

马歇尔这一走,蒋介石就跟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无忌惮了,发出了豪言壮语:

「国府,将在三个月内,戡平内乱,彻底消灭叛乱割据之共产武装」!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打脸。国民党军队在战场节节败退,局势逐渐成了大反转,国军越打越少,解放军越打越多。

这时候对美国来说,国民党虽然拉胯,毕竟是亲儿子,不能看着它完蛋不是?资金、飞机、大炮统统支援,军事顾问、军舰运兵统统到位,就差直接挽袖子下场了。(后来百万大军过长江,其中三十万就是防备美军下场的,收拾蒋介石根本用不了这么多)。

可想而知我党对美国是什么感受。

实际上,在美国刚参加调停的时候,我党对美国还是抱有期待的。不过随着谈判的进行,我党就发现一个问题。

你们美国人拉偏架啊!?说是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一直不停地给国民党提供武器援助不说,还帮着蒋介石运兵跟我们抢地盘。

我党也看清了美国的算盘,那就是如果能成立联合政府最好,如果谈崩了,那美国必然全力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那还说啥?放弃幻想决裂呗,本来跟你们美国也没啥感情。于是,美国就从调查组在延安时的「美国朋友」变成了「美帝国主义」。

到了 1949 年百万大军渡长江后,国民党完蛋,中共建立新政权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美国是现实主义者,既然压给国民党的赌注已经输得一干二净,那就退而求其次吧,跟新中国维持良好关系也是一个选择。

为此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就是毛主席写的《别了,司徒雷登》里的那个司徒雷登,在国民党跑路之后还特意留在南京,打算跟我党接触。

我党也没有拒绝美国伸过来的橄榄枝,派出黄华跟司徒雷登接触。黄华是燕京大学毕业,跟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关系匪浅。

但此时的局势已经不是我党和司徒雷登甚至他背后的杜鲁门可以控制的了。

从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两国就已经出现冷战的苗头。到 1949 年的时候,两国的对抗已经非常明显了。

对美国来说,麦卡锡主义已经开始泛起,反共成为政治正确。杜鲁门包括当时的国务卿艾奇逊即使想和新中国建交,也顶不住国会和一些极端议员的压力。

对我党来说,新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外援国,以保证地缘政治安全和恢复经济发展。而这个外援只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联。

美国不用说,在解放战争中不遗余力地支持国民党,早已成为我党公敌。而苏联再怎么样和我党不合,也是意识形态相同的兄弟党。

那问题来了,为啥不两边都选?既亲美又亲苏不好吗?

当然不行。

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已经开始,世界上也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明显对立的阵营。你想两边讨好?谁能真心实意地帮你?

这事其实很容易理解。比方说,两个人是仇敌,都想弄死对方,而你却两个人都不想得罪,没事还单独喝个啤酒撸个串,还暗自欣喜自己社交能力强。你想想这两个人怎么想?会不会担心你把他给卖了?会不会想连你一块儿弄死?

于是,1949 年 6 月 30 日,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也就是全面倒向苏联。

即使美国在 1949 年 12 月发布了《关于台湾的政策宣传指示》,接着在 1950 年 1 月发表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明确表示「弃台」,向中共表达善意,我党也是坚持「一边倒」政策不变。

其实我党倒不是拒绝和美国建交,但是是有条件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是毛主席制定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方针。

啥意思?其中的「另起炉灶」,简单说就是以前的旧条约统统作废,列强在华特权以及赔款等历史问题一律取消。

美国目瞪口呆,我这不成了大冤种吗?这投资蒋介石的真金白银都打水漂了?老子啥时候吃过这么大的亏?美国国内的反共风潮日益高涨,美国发起了对新中国的敌视和经济封锁。

新中国一开局,就跟超级大国美国成了死对头。问题是不仅仅美国一个国家,而是在美国的操纵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都对新中国实行了敌视和封锁。

新中国「一边倒」的政策是要全面倒向苏联。那苏联对新中国是不是不遗余力地支持?

并不是。

这得从中共和苏共复杂的历史关系说起。

中国共产党是在苏联的一手操持下成立的,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没啥自主权。

不过遵义会议之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毛主


     席上台后,对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教条主义深恶痛绝,开始不怎么听苏联瞎指挥。

而且苏联对中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十分不屑。马克思主义是以工人运动为核心,你中共却打算依靠农民闹革命,你们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吗?

这倒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中共这帮子人不怎么听话啊。这是苏联无法接受的。从那时候起,两党关系就出现了裂痕。

实际上,从苏联和孙中山合作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前期,苏联的军火援助基本上都是给了国民党,以至于我党抱怨说苏联援助延安的都是书籍和报纸。

归根结底,斯大林的出发点是基于苏联的国家利益。苏联的目的并非是要扶持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而是需要一个亲苏的中国。至于这个政权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对苏联来说并不重要。

抗战接近尾声时,美国跑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后,苏联担心日本会马上投降,那雅尔塔会议说的出兵东北就没啥机会了,就迫不及待地出兵东北,然后逼迫蒋介石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把外蒙古、旅大港、中东铁路抢了过去。作为回报,苏联同意一切援助都给国民政府。

也就是说,抗战结束后,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全力支持国民党,而非中国的兄弟党。

包括东北,苏联按照和国民政府签订的条约,也是要交接给国民政府。这其中就发生了为了把我党赶出沈阳,甚至都说出「你们不走就用坦克赶你们走」这样的话。

不过苏联也不是没有开后门,他们把在东北缴获的日军武器装备都留给了进入东北的我党部队。

不过这也不是苏联有意对我党夺取政权进行帮助。东北的日军武器,对苏联来说也没啥用,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而且,对斯大林来说,他不希望作为邻国的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强盛的大国,这对苏联是一种威胁。

所以后来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大势已去的时候,苏联甚至提出了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的区域由我党管辖,长城以南由国民党管辖。这不是赤裸裸地想分裂中国吗?

到了 1949 年,国民党败局已定,解放军目标直指江南,准备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全国。而这时候,斯大林居然反对解放军过长江,给我党施加压力,要求「划江而治」。

毛主席当然不会听他的,百万大军强渡长江,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灰飞烟灭。

这时候出现了比较魔幻的一幕。在美国都明白国民党已经完蛋、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留在南京打算跟中共接触的情况下,苏联的驻华大使竟然跟着国民党跑到了广州。

苏联人是脑子有毛病吗?当然不是。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使然。

如前文所说,毛主席提出的三条基本外交方针,就是废除国民政府的旧条约,不承认列强在中国的特权,一切推倒重来。

斯大林这时候哪管什么兄弟党不兄弟党?他关心的只是到手的权益能不能保住。而这些权益,国民党能给,共产党不给。

最主要的,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极其的不信任,担心中国会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一直宣称中国共产党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人造黄油」。

但是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为了恢复国民经济、保护国土安全、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苏联。

然而斯大林对此却顾虑重重。毛主席数次提出要访问苏联,斯大林都是推三阻四。

果不其然,毛主席在 1949 年 12 月借拜寿之名访问苏联,接着就跟斯大林提出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要求,希望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而且旅顺港和大连港以及中东铁路要归还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嘛,不收回旅大港和中东铁路,那中国共产党就没法跟中国人民交代。

斯大林极其恼怒。好家伙,享受权益时就跟我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履行义务时就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敢情当我斯大林是个大冤种不成?

两个人闹得极其不愉快,事情僵在了这里。事情的转机竟然出在了英国身上。英国通讯社为了挑拨中苏关系,居然发表了「毛泽东被苏联囚禁」的消息。

斯大林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新中国被逼急了,转向西方阵营,那对苏联来说是属于不可接受的结果。于是他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了中国的要求,签订新约,归还旅大港和中东铁路给中国。

但是强势的斯大林如何咽得下这口气?虽说跟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约定了对中国的援助项目,但是到底能执行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苏联的态度。

也就是说,新中国在建国之初,和资本主义阵营严重对立之时,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苏联也给得罪了。

此时对新中国来说,可谓是内外交困。没想到,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面前,那就是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军打到了鸭绿江边。

出兵还是不出兵,是个难题。

但结论只有一句话,保卫朝鲜就是保卫东北,


     保卫东北就是保卫新中国。

对新中国来说,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

然而战争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从晚清开始跟外国人打仗就没赢过的中国,1VS16,竟然打赢了!

这儿杠精别跟我杠,说什么美国也没输,中国也没赢。

什么叫输赢?

不死不休叫输赢?

把联合国军赶出北朝鲜,朝韩边界维持在战争之前的三八线,这是中国出兵的政治目的。达到这个目的,中国就是赢。美国要不认怂的话,为啥要跟你谈?

斯大林支持金日成发动统一战争,对于战争结果,相当于抛硬币,但是不管哪个面他都要赢。

硬币正面:金日成胜,朝鲜统一,苏联租借仁川港和釜山港,替代被中国要回去的旅大港,苏联赢;

硬币反面:李承晚胜,朝鲜统一,金日成跑东北组织流亡政府,中国迫于自保允许苏联继续驻扎旅大港,苏联还是赢。

新中国说,这两面我都不要,我要它立着!

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中国保住了朝鲜这个缓冲区,你苏联要驻扎旅大港还有啥理由?至于你朝鲜统不统一,跟我有啥关系?这是我该考虑的问题么?

斯大林这个老狐狸目瞪口呆,还可以这样玩?

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志愿军 1950 年 10 月入朝到 1951 年 4 月五大战役结束,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以南,满打满算打了不到一年。从 1951 年 7 月开始停战谈判,到 1953 年 7 月签订停战协议,谈判就谈了两年。

为啥停战谈判这么难?这其中除了中国想停战,其他方面都不想停。美国倒不是不想停战,而是觉得就凭自己这实力,停战条件怎么着也得美国占优对不?难道我美国不要脸?

金日成和李承晚就不要说了,都坚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统一朝鲜是必须的。鲜为人知的是,北朝鲜和南韩至今没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也就是说两国还是处于战争状态。

这些都容易理解,不过斯大林对停战谈判制造各种障碍就比较耐人寻味了。而且在各方面的意见中,反而作为幕后的苏联的态度,对新中国至关重要。

你美国不是想签订霸王条约?那就继续打。毛主席不是说了,「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上甘岭战役之后,美国被打得信心全无,最终被迫同意把三八线维持在了战前状态。

你金日成想继续打?好,我们退,你们上。不敢?那你就听我的。

你李承晚不同意停战?来,美国退后,让李承晚上,然后一场金城战役,就问你李承晚服不服?

至于苏联,斯大林在 1953 年 3 月 5 日突然去世了。于是,1953 年 7 月 27 日,停战协议在板门店签订,战争结束。

从战争整体过程来看,抗美援朝是中国被动参与的一场战争。然而,战争的红利却是出乎意料,可以说是太大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改变了苏联对新中国的态度。

前文讲过,本身苏联对中共缺乏信任,极度担心中国会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只不过考虑到地缘政治的因素,跟中国签订了同盟条约。但是苏联帮扶中国能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朝鲜战争改变了这一切。新中国在战场上的表现,给苏联的感觉不仅仅是吃惊,简直就是惊喜,这改变了苏联对中国的定位。

也就是说,如果苏联之前把中国定位成一个社会主义阵营里的小跟班,那朝鲜战争后则把中国定位成可以同苏联一起对抗西方阵营的战友。如果说之前只是打算象征性地帮扶,那朝鲜战争之后则打算全方位地支持。

咱们一直说「156 项工程」,实际上斯大林活着的时候,只跟中国确定了 50 个项目。

然而,1953 年 3 月 5 日,斯大林去世,接着贝利亚和赫鲁晓夫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此时的苏联领导层,不管谁最终上位,都不想得罪在朝鲜战争中打出赫赫国威的新中国。因此,按照既定方针,1953 年 5 月,苏联又跟中国确定了 91 个新的帮扶项目,合计 141 个。

等赫鲁晓夫在政治斗争中胜出上位后,得位不正的他更加需要中国的支持。此时的中国,因为在朝鲜战场上的惊人表现,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获得了极大的尊重和话语权,毛主席的声望也是如日中天。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隐约有和苏联并驾齐驱的苗头。

赫鲁晓夫为了获得中国的支持,在出访中国之前又追加了 15 个项目。

这就是著名的「156 项目工程」。(实际数量中途有增有减,但「156 项」作为一个宣传标志不再改动。)

咱们可能对这 156 个项目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

当时,新中国以这些项目为核心,建立起 900 多个大中型配套项目,基本上建立起了完备的工


     业体系,让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家一举跨入工业国家之列。甚至可以说,改开之后中国能够取得举世震惊的经济奇迹,也离不开建国之初就建立的工业体系。

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助,其覆盖面之广、帮扶程度之深,在全世界的历史上,之前不曾有过,之后估计也不会有。

工业体系的援助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国之重器的军队建设也受益匪浅。通过抗美援朝,解放军从小米加步枪一跃成为海陆空齐全的现代化军队。空军和海军从无到有,陆军完成了装备更新。

到 1954 年,中国空军发展到拥有 28 个空军师,3000 多架飞机,中国一跃成为空军强国。

有人会说,苏联不是无偿给的,是中国花钱买的。

拜托别说这么幼稚的话。且不说有一部分是无偿、有一部分是低价,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得到。

这句话不用过多解释,比如说现在,你去买一台光刻机我看看,全中国人民都感谢你。

这都是朝鲜战争中无数人拼了性命给新中国挣来的战争红利,其荣光岂是键盘侠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能抹煞的?

目光再转向朝鲜战争后的国内。

可以说,朝鲜战争的结果,让国内改革的阻力和障碍一扫而光。

中国从满清末年以来,基本上就是一部屈辱史,可以说是百年积弱,人见人欺。不管是清政府,还是军阀混战年代,到后来的国民政府,和列强签订的都是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对外战争没赢过。

而新中国改变了这一切。最主要的,是打败了美军。

美军是谁?日军在中国耀武扬威十四年,在美军面前不堪一击。

而新中国竟然把美军打得没有脾气,这种对国人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一句话,新中国重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一建国就要回了蒋介石丢掉的旅大港和中东铁路,一建国就在对外战争中打出了赫赫国威,一建国就建立了齐全的工业体系,一建国就把历史遗留的痼疾一扫而光。

对国内无数对新中国持怀疑态度的国人来说,不支持这样的政权、这样的政党,我们支持谁?

抗美援朝对新中国来说,可谓是「一招破万敌」,从内外交困的局势中一下子突围而出。

写到这儿,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毛主席铿锵有力的那句话:

「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 R.麦克法夸尔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出版;


  2. 宋晓琴 《隐于幕后:苏联与朝鲜战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


  3. 齐德学 《巨人的较量》 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0 年出版;


  4. 李海文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 九州出版社 1991 年出版;


  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 年 7 月-2021 年 6 月)》 人民出版社 2021 年出版。